紙“證”戰(zhàn)疫:請戰(zhàn)書·“遺書”·感謝信
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鄭明鴻、肖艷、杜一方
3月25日,從武漢撤離回到貴陽的第七天,匡中國收到了支援武漢期間,一位當地攝影師為他拍攝的照片。
一起發(fā)來的,還有一張武漢大學櫻花盛開的照片。匡中國把自己的微信頭像換成了這張櫻花照。他說,武漢是他戰(zhàn)斗過的地方,他應該守護那片土地上最美好的風景,讓它更加絢麗。
▲在隔離病房,寫信是患者表達感謝最直接的方式。 新華社記者肖藝九攝
“我擔心你,但我支持你”
今年46歲的匡中國是貴州省興義市人民醫(yī)院感染科的資深醫(yī)師。“作為一名老黨員,也是醫(yī)院的老職工,在國家的重大事件面前,我必須有所擔當、有所作為,為這次疫情防控做出一名共產黨員、一名醫(yī)師應有的貢獻。”在遞交給醫(yī)院的請戰(zhàn)書上,匡中國如是寫道。
2月6日,他出征到貴州省職工醫(yī)院支援,該院是貴州省新冠肺炎定點救治醫(yī)院。11天后,他又被選派加入貴州省第七批支援湖北醫(yī)療隊。2月19日晚,匡中國和其他146名隊員一起,從貴陽奔赴武漢。
匡中國并非個例,同樣主動請戰(zhàn)湖北的,還有他的同事張飛。
“這種公共衛(wèi)生事件,只要醫(yī)院有需要,我又是一名黨員,那肯定要積極站出來了。”張飛是興義市人民醫(yī)院康復醫(yī)學科的護士長,他告訴記者,他年前就口頭向院領導表達了請戰(zhàn)意愿。
1月26日,張飛接到了醫(yī)院領導的電話,通知他做好支援湖北的準備。當天晚上,他將這個消息告訴了妻子。“我跟她說我可能要支援湖北,她考慮了兩秒鐘,然后說‘我擔心你,但我支持你’。”
也是在1月26日,來自河北一家醫(yī)院呼吸內科的“95后”護士李茜也在聽說院方要選人馳援武漢后,毫不猶豫地報了名。
李茜的父親早年去世,作為長女,她習慣于一肩扛起家里的大事小情。這次,因為怕母親和弟弟牽掛,她沒把自己即將趕赴武漢的消息告訴他們。一個多星期后,李茜的媽媽在網上看到河北省派出醫(yī)療隊馳援武漢,這才知道女兒也是其中一員。她給李茜打了電話,反復叮囑女兒千萬要注意安全,不要擔心家里,語氣平緩淡定。后來,弟弟告訴李茜,掛斷電話的一刻,媽媽已經泣不成聲。
▲3月7日,孫繼紅在更衣室穿好層層防護服,戴上護目鏡準備進艙工作。孫繼紅是在武漢市武昌洪山體育館方艙醫(yī)院負責護理病人的河北醫(yī)療隊隊員。新華社發(fā)
“抗疫堡壘里,有家的溫馨”
“爸媽,若真回不來,我已經委托郝(孫繼紅丈夫),他是個踏實穩(wěn)重的人;女兒,媽媽要準備上前線支援了,你以后要聽爸爸的話;老公,我如果真的回不來了,望你節(jié)約開支、合理分配,你個人如果要找個伴,一定要找對孩子好的……”
這是河北省臨西縣人民醫(yī)院心內科護士孫繼紅2月4日出發(fā)支援湖北時寫下的遺書。怕家人提前看到會擔心,出發(fā)前,孫繼紅特意將遺書藏在自家飄窗的深處。她想著,若真有意外,待自己“只剩下幾口氣時”,再告訴家人。
2月4日凌晨1點,孫繼紅接到了支援湖北的命令。匆匆收拾完行李,她沒有和年邁的父母告別,只是與丈夫耳語了幾句,親吻了熟睡中的女兒。2月24日,孫繼紅的女兒意外發(fā)現了這封藏著真心話和存折密碼的遺書。
“要說不怕是假的,但作為一名有著12年黨齡的黨員,哪里最需要我,我就去哪里。”孫繼紅說,“寫下這封‘遺書’算是為自己壯行,如果真的回不來,對家人、特別是年幼的孩子也能有一個交代。”
寫下遺書,是援鄂醫(yī)護人員“不破樓蘭終不還”的決絕,代表著他們與新冠病毒殊死搏斗的決心。而在隔離病房里,他們的患者戰(zhàn)友則用一封封感謝信回饋這熾熱的醫(yī)者仁心。
2月19日,在武漢江漢方艙醫(yī)院支援的貴州省第二批支援湖北醫(yī)療隊隊員王永艷收到了患者小馮寫給她的感謝信。
在信中,小馮寫道:“危難中你逆流而上,是偉大的英雄,你將我們患者的需求當作自己的需要,將心比心的善良令人動容,也因為你,在這座方方正正的抗疫堡壘里,我感受到了家的溫馨。”
王永艷告訴記者,當天巡查病房時,小馮找到她,請她幫忙買點洗發(fā)水和指甲鉗。“我當時想了下,規(guī)定也沒有說不讓帶東西,他們排隊打開水也挺麻煩的,就自己掏腰包給他買了洗發(fā)水、指甲鉗和一個熱水壺,用袋子裝好消完毒帶進來了。”
在王永艷看來,感謝信代表著患者對她的認可與贊揚。“我挺意外的,但也很開心。”王永艷說,由于疫情防控需要,她沒能把感謝信帶出來,但已經拍了照片,會“永遠保存著”。
患者熊先生說,特殊時期,他們不能為醫(yī)護人員送上錦旗,寫信便成了他們表達感謝最直接的方式。“她們這些逆行者給了我們戰(zhàn)勝‘疫魔’的堅定信心,沒有她們的精心呵護,我們也不會健康出院。”熊先生說。
匡中國也收到了患者的感謝信,這讓他很激動。他覺得,在隔離病房那種特殊的環(huán)境中,患者流露出來的感情是內心最真實的想法,不摻雜任何其他東西。
“走的時候告訴我,我想來送你”
“心里難受,舍不得你們。”
“到時候到我們家里去,我把地址發(fā)給你。”
“等疫情結束,我們去貴州,看貴州山水,吃貴州小麻花。”
……
3月6日,在鄂州市中心醫(yī)院內十科病房,貴州省第四批支援湖北醫(yī)療隊隊員、貴州醫(yī)科大學附屬醫(yī)院心外科護士長張琢和照管的病人告別,根據安排,張琢所在的護理組第二天就要撤出病房,輪換其他醫(yī)療組。
內十科病房是鄂州市中心醫(yī)院的重癥病房,病人除了確診新冠肺炎外,還有一些基礎疾病,一些患者生活甚至不能自理。由于條件限制,從生活需求到醫(yī)療救治,甚至打掃病房的衛(wèi)生,都需要由組員協助完成。
除了醫(yī)療照護,組員們還建起了交流群,為患者提供心理疏導。“謝謝你們把苦、累、淚留給自己,把樂、安、康送給我們。”群里最常見的內容就是患者發(fā)來的感謝,張琢說,只要患者能夠康復出院,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。
“我一般不喜歡把自己的真實情感流露出來,但撤離那天確實忍不住了。”張琢說,一起共同戰(zhàn)斗了那么久,她和患者已經成了生死之交,“我們和患者是戰(zhàn)友,我們彼此依靠,彼此需要”。
王永艷告訴記者,她和患者約好了明年櫻花盛開的時候,去武漢大學看櫻花?镏袊舱f,等到來年,他準備再到湖北,再回“家”看看,看看武大的櫻花,看看武漢的“親人”,“我們把武漢看作是我們的第二故鄉(xiāng)”。
隨著疫情逐漸得到控制,越來越多的患者治愈出院,這讓援鄂醫(yī)護人員覺得“一切都值得”。但事實上,這背后的辛酸與苦楚,只有他們自己才知道。
匡中國的小兒子今年剛滿三歲,由于太久沒見,每當匡中國和家人視頻時,孩子要么用手把眼睛捂住,要么就躲到一邊。“他以前很黏我,我下班回家上樓的腳步聲都能聽得出來,老遠就說‘爸爸回來了’。”他說,現在小兒子看見他就躲,“剛開始的時候,我和家人視頻,他還會叫我,現在也不叫我了。”
匡中國的無奈,張飛也正經歷著。“小孩快兩歲了,我來湖北之前,他經常叫我,但這段時間都不叫我了,視頻的時候也不理我。”張飛說,他剛到湖北時,孩子還會哭著找他,現在也不找他了,“心里有點難受”。
如今,匡中國正在貴陽集中隔離。他盼望著,等隔離結束后盡快回家,好好陪下家人,聽小兒子叫一聲“爸爸”。
“為英雄之城而戰(zhàn),這是一段不平凡的歲月。當你身處其中時,沒時間去想,去感受。當你回看時,已是櫻花滿天!”看著照片回憶在武漢的歲月,匡中國在微信朋友圈發(fā)下了這段話。

頻道推薦
共有0條評論